临近傍晚,驾车行驶在合肥至上海的高速之中,随着黑夜逐渐降临,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月光,以及时而落在前挡风玻璃上的雨滴,心中的负面情绪又一次快要喷涌而出。回想起这四天多处实地调研过程中,看到那些破壁残垣、濒临死亡的新势力造车,不禁感到莫名的气愤与不解。
至于想要去实地看看的初衷,还是由于3030年悄然过半,寒冬、洗牌、淘汰、存亡,一个个刺耳的词汇成为了外界以及整个行业对这些新车企最为恰当的形容。疫情导致的“黑天鹅”过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撕下它们身上存在已久的“遮羞布”,使其暴露在不断下行的残酷环境中。
浩劫过后,那些本就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自身存在致命祸根,甚至起初就带着一己私利入局造车的品牌,迅速倒在了“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之中。而少数对抗阻碍能力较强,早已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成功押中机遇风口的车企,整体局势越是艰难,表现越能令人刮目相看,而“分化”也成为了上半年新势力造车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