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S资讯网

盘点电子烟行业五大痛点:政策适应性偏差、各自为战、抗舆论风险

电子烟,一个划时代的新兴事物,自2004年被发明创造以来,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在2016年进入高速增涨期,并在2021年达到巅峰,成就了巨大的出口量和产业价值,然而,这一切成果却在2022年电子烟管理办法实施之后急转直下,跌至谷底。我们坐看电子烟的兴衰,最大的感受是,电子烟发展得太快,犹如脱缰的野马,快到只有产品和资本冲到最前面,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没有基础科学理论,没有学术专家,甚至没有真正的市场研究。于是,乱世用重典,沉珂下猛药,国家烟草专卖局一连串的法规要求,一下子勒住了这匹快要飞起来的骏马,并狠狠摔在地上。 如今的电子烟行业风云变幻,形势诡谲,悲观者认为没法做了,乐观者却认为这是涅槃之始。是的,从每个人的角度看都有道理。然而,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既不赞同悲观者的“放弃”说,也不赞同乐观者的“光明”说。 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电子烟的发展其实才刚刚开始,不解决根本的痛点,他走不长,也做不大,更经不起大风大浪。 我们现在能做的且唯一能做的,就是识别这些问题,解决这些痛点,不但要解决眼前的危机,还要解除短期的风险,更要做好长期的规划。痛点解决了,布局做好了,便无所谓光明,无所谓放弃!好,今天我们就把这些痛点摆在桌面上,看一看,到底是什么? 1. 行业缺乏科学理论依据:虽然电子烟行业已发展了十数年,但对于材料学,结构学(比如硬伤漏油),雾化物成分的深入研究,毒理学,雾化机理,甚至是尼古丁的成瘾性与戒断研究仍不充分。目前只有个别头部企业自建实验室在组织小范围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受限于自身产品的类型和研发预算,不但过于初级,而且多数工作是重复的,研究课题的立意也没有站在行业的层面去考虑和设计,导致力量分散,费用花了不少,却鲜有真正的科研成果。现有的电子烟科研文献大约有几千个,但相比成熟行业的百万量级的文献,电子烟或者说雾化技术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我们这个行业不缺工程师,但缺少科学家。 2. 缺少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工厂顺利运行的基础。如今的电子烟行业,并没有像食品或药品那样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所以,实际操作上各家公司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严格要求,有的放飞自我,现状相当混乱,ISO9001,美国CFR820,食品或药品的GMP以及医疗器械的ISO13485,都有在使用,有的声称是十万级洁净车间,有的说是无尘车间,而实操又南辕北辙,千奇百怪,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意味着没有统一的管理,而混乱的管理体系一定会造就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良莠不齐。国家烟草专卖局虽已给出电子烟国标,但尚未制定针对烟油厂和器具厂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当然,这套体系其实并不容易建立,电子烟有其独特之处,考虑到其特定的使用场景和安全风险,虽可参考却不能照搬药品或食品的质量体系。因此,没有质量管理体系,各企业就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那么不论国内生产,还是海外出口,永远都有潜在的风险。 3. 缺乏沟通,各自为战。电子烟的研发模式有点像药品的Me-Too开发,你有我也有,我仿你也仿。就这样,在互相借鉴或说模仿中不断前行,对于行业发展而讲,这不是坏事,模仿中前进乃至超越,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这种强仿的机制,使得各企业之间相当戒备,严防死守,几乎没有交流。因此,在2019年开始的申报美国PMTA认证中,几乎所有申报PMTA的头部企业都花费了超过千万美元的费用。其实这里至少有一多半费用的试验或基础研究都是可以共担共享的。浪费的费用虽多,却不是影响最大的风险点,关键问题是,基于FDA电子烟法规的不完善性,可能存在的审评倾向性,对于已申请PMTA的中国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仍来自于FDA对于申报资料中科学数据的刻意刁难,比如挑战我们申报产品的毒理学和临床研究,要知道,不论毒理学的深入研究还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都是至少千万美元级别的投入,这样的要求,放在单独任何一家中国公司头上,都是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