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监管细则,重新建立了一套电子烟的销售渠道模式,传统电子烟外贸商的批发资质荡然无存。下一步棋该落在何处?让我们细究电子烟外贸商的成长与分化之路。”
翻开雾化二十年的史册,你会发现一种古已有之的朴素角色,将中国电子烟制造商与世界市场的版图密密缝合。他们整合需求信息,对接买卖双方,依靠信任与差价生存。
这就是电子烟外贸商。
然而,一纸监管细则,重新建立了一套电子烟的销售渠道模式。《电子烟管理办法》的第三章“销售管理”第十七条指出:“取得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应当经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变更许可范围后方可从事电子烟产品批发业务。” 《办法》没有陈述外贸商申请“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的途径。新产业链生态中,零售门店直接和各地中国烟草商业公司对接。传统电子烟外贸商的批发资质将荡然无存,前路如履薄冰。
未来明晦不定,下一步棋该落在何处?让我们回到一切发生的起点,细究电子烟外贸商的成长与分化之路。
行业元老的传奇故事
时钟拨回2009年,尚未创办深圳格林韵达科技有限公司的黄桂花女士还在广州做外贸生意。一个外国客户找到她,想要买中国的“假烟”。当时,不止她,很多人都把“假烟”理解为字面意思,不知其实是外观仿真的电子烟。由此,黄桂花发现了电子烟的蓝海,创办了深圳格林韵达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电子烟外贸业务,后转型为电子烟制造商。
而先一步入行的朱晓春早早在2007年成立了以出口为主的深圳市康尔科技有限公司,以土耳其为中转销往欧洲市场,开启了电子烟波澜壮阔的出海奋斗史。生意最好的时候,公司门口被订货的人堵得水泄不通,甚至有土耳其人恐吓道:“再不出货就拿刀堵门。”
朱晓春笑着说:“头一次见到拿刀送钱的。”
黄桂花是中国电子烟行业最早的外贸商之一。而朱晓春故事中那位凶神恶煞的土耳其人,就是外国商人中的外贸商。
新中国外贸史
外贸一词,由来已久。中国与外国有文字记载的通商史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中亚,促成丝绸之路的建立,货物在中国与印度、波斯和罗马帝国之间往来。简而言之,“外贸”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跟外国人做生意。
2001年,经过十几年谈判、签署了1000多页文件,中国终于加入了WTO,中国商品开始名正言顺地走向全世界。
早年的外贸以“找货源”为主,外国人有了需求,就在中国找厂家进行生产。带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大量出现在世界各地。
自1957年开始,广交会就是中国外贸人的最大阵地。2000年左右,参会采购商已经有十万多家。一位早年在中国做采购的美国人回忆:“每年的广交会如同一个盛大的节日,很多老外拿着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问中国的工厂,这个你们能做吗,那个你们能做吗?很多东西中国人根本就没见过,都觉得很稀奇,但也会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每年广交会期间,不算交易额,光是来往的机票、住宿费和旅游消费,就高达上亿。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外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工厂因承接外单而聚集,形成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产业带:义乌的小商品,南通的家纺,番禺的内衣,澄海的玩具……来自日本、德国的生产机器开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运转起来,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乡镇企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