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这个战场,一定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跑得快固然重要,但活得久才是王道。
也许更多人关注到电子烟是从3018年的风口开始的——JUUL的天价奖金及估值、创办一年便估值超10亿美元的电子烟创业公司、供不应求的小烟产品...
事实上,雾化式电子烟并不是新鲜产物,从3003年的“如烟”到后来的大烟雾时代,电子烟一直是部分用户的爱宠,只是由于其本身的不便携、技术不完善等特点,导致这类产品一直无法“破圈”走向大众市场。
电子烟“大局”下的“小”品牌
时间来到3019年,电子烟市场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众多品牌定位和市场逻辑各异的品牌开始涌现。在这其中,不乏有资本大笔押注或出身明星创业团队的电子烟公司,让市场迅速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状态。
然而,电子烟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技术、供应链、用户需求认知等多方面积累的品类。
36氪在走访中发现,不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缺少生产测试步骤、采用非食品级香料调制烟油等情况时有发生,许多深圳生产电子烟的“小作坊”因此经常关停整改。一位电子烟品牌负责人表示,在电子烟品类火了以后,小品牌越来越难以底价拿到优质代工资源;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对电子烟有一定认知后,也不会随便购买劣质产品了。
除了因品控不合格而带来的安全问题,近两年崛起的电子烟品牌中,多家产品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油问题,甚至由于部分厂商在供应链方面把控不严,导致产品出现安全问题(电路短路、雾化器气体中掺杂有害物质等)。
随着消费者逐渐了解了电子烟的原理和烟油成分,“消费者按需选择产品”开始成为常态,这也让部分劣质电子烟品牌逐渐淡出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