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S资讯网

“学子三下乡 心系齐鲁情”:山东建筑大学国学下乡实践团队

  “传承中华经典 弘扬民族文化”--制作发簪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保证社会和民族绵延不绝、自强不息,能够保证民族顶天立地、信心坚定、独立自主。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国学下乡实践团一直在路上。

  大众网教育·海报新闻讯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为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优秀文化不失传,山东建筑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了“国学每日读”的活动,此活动由信电学院张辉老师发起,每天早晨带领同学们诵读经典,并于每周周四为同学们解读经典。张辉老师多层次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学子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了国学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18号启程前往潍坊市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与那里的孩子们共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7月18日上午6点30分,张辉老师和团队成员们照常到操场集合,开始经典诵读。“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随着最后一篇论语的诵读结束,持续一个多月的经典诵读活动也画上了句号。上午八点三十分左右,国学下乡实践团队全体成员抵达信息楼,侯振华书记对此次的实践活动表示了期待,并祝愿此次活动圆满成功。随着侯老师的讲话结束,国学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开始。

  “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簪子是东方古典的标志,古代成年女子用发簪绾青丝,方得好人家的青年芳心,男子用发簪作为信物以传递爱慕之情,有缘便结成夫妻,共度余下美好年岁。小小发簪,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传承这份文化之美,7月30日上午9点,山东建筑大学国学下乡实践团队与潍坊市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的孩子们共同制作发簪。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为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7月19日上午9点,山东建筑大学国学下乡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来到潍坊市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与这里的孩子们共读经典。

  上午10点,经典诵读课堂正式开始。课堂伊始,由贾云浩同学带领孩子们大声诵读《论语》,随后,刘衍同学为孩子们解读了其背后所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孩子们的一声声的“明白啦”中,队员们从中体会到了传递知识所带来的快乐。这边的小朋友在领悟国学的精髓,另一边的孩子们则在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张良同学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古诗词做引,从题目到作者再到诗词内容,详细的讲解了学习古诗词的步骤与技巧,接着由这首诗的作者引出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其中穿插的小趣事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处处洋溢着习得知识的笑声。在提问环节中,小朋友们积极踊跃,纷纷向队员们讲述着自己不明白的知识,孩子们好学的表现让实践团的队员们十分动容,队员们为激励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学习知识,为他们送去了精心准备的小礼品。

  千年已逝,时尚已是精简,梳妆打扮也不似那种繁复冗长。只有,那份古典之美,还在惊艳着时光......簪子虽小,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底蕴。此次手工簪子课堂的开设,既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之美,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不论是国学经典的诵读还是对传统饰品的理解制作,都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使同学们了解中华的文化历史,丰富其人文思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