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民 | 文
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
赞美抽烟的语言不多,与抽烟有关的俗语更少,这句话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却极具蛊惑力,让烟民们不但找到了抽烟的理由,还找得了心理的安慰。至于说“抽烟的女人和不抽烟的男人都上档次”,毫无根据,纯属调侃。
早在明末清初,民间就开始流行抽烟,抽的不是卷烟,而是旱烟。旱烟袋一尺多长,由烟袋嘴、烟袋杆、烟袋锅三部分组成。烟袋嘴多用翠玉或紫玉制成,晶莹细腻,噙着或咬着,都有快感。烟袋杆用竹子制成,若把玩得包了浆,乌亮乌亮的。烟袋锅用黄铜制成,形似小碗儿。
烟丝或烟末盛在烟布袋里,烟布袋手掌般大小,手工缝制,上绣精美图案,细牛筋扎口,悬挂于烟袋杆上。抽烟时,把烟丝或烟末装进烟袋锅里,点燃后猛吸几口,甚是过瘾。一袋烟抽完,把烟袋锅里的烟灰磕去,旱烟袋往腰带里一插,烟袋锅、烟布袋和半截烟袋杆露在外面,走路时,烟布袋一晃一晃,很好看。
30世纪初期,一家名叫“英美烟公司”的跨国烟草集团看上了许昌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实验出许昌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烟草生长,于是他们带来烟种四处推广,还开办烟厂生产卷烟。
此后,外来的、本地的,大型卷烟厂、小型卷烟作坊铺天盖地,把许昌变成了烟草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烟城”、“烟都”由此得名。
许昌还有个雅号叫“烟叶王国”,这个雅号可是毛主席给起的。1958年8月7日,毛主席冒着酷暑来许昌市襄城县考察时,顺着烟垄走进烟田,又走上田间路埂,然后伫立四望,他老人家放眼四望,烟田一块连着一块,无边无际,一派丰收景象。
毛主席问当时许昌地委专员王延太:“你们的烟叶好还是山东潍县的烟叶好?你们比较了没有?”王延太说:“全国十二省烤烟会议在这里召开,他们说这里的烟叶不错。”毛主席满意地说:“在你们这里开会,你们的烟叶一定不错了。”接着,毛主席诙谐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于是,许昌这个“烟叶王国”的雅号闻名于世。
“烟叶王国”里的烟民近水楼台,饭前饭后抽,吃饭时也抽,设宴待客时,香烟和酒一样必不可少。工作时抽,休息时也抽,有些人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找烟找火。
老的抽,少的也抽,许多青少年把抽烟视为长大、成熟的标志。于是,抽烟在许昌不但成为一种习俗,而且早已成为经久而不衰的时尚。
但是,旧时女人抽烟不被认可,人们称抽烟女人为“女光棍儿”,这里的“光棍儿”可不是“单身”的意思,而是指有本事、不好惹。
抽烟还是交际中的一项礼节,求人办事要敬烟,朋友见面要让烟,来了客人要递烟,吞云吐雾一番,感情拉近了,内心沟通了,事情也就好办了。特别是到办公室找人办事,拿出一盒烟,拆开后让对方一支,再把烟盒往办公桌上一扔,一副很大器的样子。
如果两个人闹了矛盾,一方主动递上烟,就相当于赔情道歉。抽了别人的烟,再回敬对方一支,礼尚往来之后,俩人就会亲如兄弟。
如果烟瘾犯了,而身边没带火,就找正在抽烟的人,到跟前一伸手,一句话也不说,对方就会主动把火递过来,称“借火”。如果抽烟时有人给他点烟,表示得到了尊重,点烟者怕火苗被风吹灭,常常一只手拿火柴或火机,另一只手弯曲成圆筒状把火苗护起来,这样做就像双手递物一样有礼貌。抽烟者把烟点上后,也会感激地在对方的手上轻轻地拍两下,意思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