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行业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3月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开征求对《电子烟》国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规之下,此前电子烟行业迅猛生长的时代已然落幕。
此次《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电子烟零售需申请烟草专卖许可,IPO需主管部门同意。而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内容来自于雾化物设计,“不应使产品特征风味呈现除烟草外的其他风味。”专家分析,这一规定将对电子烟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并可能导致短期的就业冲击。
另一方面,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指出,应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精神或对《电子烟管理办法》进一步执行配套细节具有参考价值。
电子烟行业面临短期冲击
新规发布后,深圳电子烟门店瞬间“热闹”起来。一位店主向记者表示,热门口味即将停产,用户正在抓住最后的时间,“但这可能也是‘最后的晚餐’,”店主张先生坦言,“卖完这个月,后续可能要想别的出路了。”
目前来看,电子烟调味产品是目前零售终端的销售主力,占大部分门店销售90%以上,而新规要求的“烟草风味”,销售占比低于10%。
目前,国内有5万多家电子烟专卖店、19万个零售渠道。有行业专家表示,单纯烟草口味的产品难以支撑门店运营,短期内新规可能对就业带来冲击。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蔡雨阳对媒体表示,短期内电子烟口味禁令会引发电子烟消费者的囤货潮;另一方面,如果国内厂商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则需要警惕国际非法产品进入市场。
另外,此次新政强化了对电子烟原料和渠道的管控,一方面,限制电子烟关键原料尼古丁的供应;另一方面,提出门店需要持证经营,且禁止门店进行专卖模式,这或意味着电子烟批发环节将被掌控并对终端门店进行严格限制。
此次《办法》中还明确指出提高生产商准入门槛,涉及资金、技术、设备等多个方面。不难预见,众多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小工厂、小作坊逐步退出市场,这也会使得原来在生产、经营等环节中存在的监管盲区可以逐步消除。而对电子烟企业而言,品牌商的经营自主权虽然受到削弱,但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在产品开发、生产上具备核心领先技术的品牌商或生产企业,未来将能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优势。
业内呼吁延长过渡期
新政发布后,诸多电子烟企业纷纷表态积极相应、合规经营。但是,也有从业者表示,留给企业研发、生产合规产品的时间非常紧张。
电子烟从业者王力(化名)向记者表示,根据国标二次征求意见稿,电子烟的烟杆需要重新设计、通过检测,再上架全国交易管理平台,预计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在五月之前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就意味着品牌和门店无货可卖,产业链面临极大困难。”
电子烟的上游供应链某烟油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开始探索研发符合要求的新烟油,但国家标准尚未最终落地,添加剂会否再进行调整,仍要继续等待。“在细则和国标均正式出台前,开发新产品暂时无从下手,新规又将在一个多月后正式实施,他坦言当下非常困惑,却只能干着急。”
与此同时,企业研发、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也需要相应的时间,如升级优化雾化杆具有儿童锁功能、推出符合国标的烟草味产品,还要通过检测,并上架全国交易管理平台,预计短时间内全部完成难度极高,按照电子消费品的一般规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在监管生效以后,能否给予行业6个月以上的过渡期,以缓慢释放门店压力,并在此期间,督促各生产企业做好合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