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支电子烟“如烟”诞生时,它的创始人中国药剂师韩力或许从来没想过这个为减害而生的产品能够发展成日后的庞大产业。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各国电子烟市场渗透率”数据显示,第一名美国的市场渗透率已经高至38%,第二位是日本,渗透率为30.3%。根据《2021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截至2021年11月,国内电子烟零售市场规模为145亿元,出口规模则达到1383亿元,其中一半销往美国。
然而,围绕电子烟的争议依旧众多,一些投资者对电子烟产业仍然抱着悲观态度,这点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监管政策逐步落地,悦刻母公司雾芯科技、全球雾化科技制造巨头思摩尔股价均明显回落。
难道电子烟产业真像悲观者们所想的那般?或许,并非如此。
图片来自Canva可画
路在何方?
2021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起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及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这一规定备受市场瞩目,尽管大多数电子烟企业都已做好了拥抱监管的准备,但许多投资者仍然感到不安。
当然,无论二级市场态度如何,“电子烟市场将迎来更为有序的发展”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早在数年前,海外电子烟市场就曾推出AFORN、TPD等电子烟相关标准,在行业规范方面先行一步。行业初步规范后,海外市场对于电子烟的监管只会愈发严苛。
一个例子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近些年正在加强对PMTA(烟草制品预上市申请)的审核,要求申请者提供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产品的减害性。截至2021年10月,FDA已经向超过323家制造商发出了营销拒绝令。
这无疑反映了一种趋势:随着全球电子烟市场监管趋于强势,市场对企业技术与制造的要求将更高,无法达到标准的浑水摸鱼者将被淘汰。那些在产业链上积累深厚、具备强悍研发与制造实力的头部企业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行业马太效应会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行业内的竞争烈度也将进一步升级,专利战极有可能成为巨头们常用的杀手锏。
电子烟行业野蛮生长阶段,不少厂商会选择以通配烟杆、通配烟弹、产品抄袭等手段在市场上谋求立足之地。而在以安全、品质、规范为导向的监管时代,通过研发积累众多专利的巨头们凭借法律武器便能轻易将它们踢出局,就像宁德时代在电池赛道上所做的那样。
一个例子是,去年10月,雾化科技巨头思摩尔曾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337调查”申请,指控美国、加拿大等地38家企业及个人侵犯其专利及商标权,请求ITC发布排除令和禁止令。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独立作为原告通过“337调查”主动起诉海外企业。
监管加强为电子烟行业带来了秩序的开端,一旦市场走向正轨,更为先进的技术便能畅通无阻地驱动行业发展。回顾电子雾化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正是一个又一个创新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从电子雾化加热技术的出现,到雾化芯从棉到陶瓷材料的更迭,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上,多轮的科技创新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选择。
在技术为本的大背景下,以思摩尔为首的行业推动者及“技术革新者”们,又将会引领行业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