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芯片拆解篇点我进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克莱鹏Mini+测评之使用感受部分
Hello,大家好。新一期的Mr17G又开始了~!这一次的主角是近期即将上市的克莱鹏Mini+,Mr17G给大家全面详细测评一下这款主机!首先是外形和使用部分。
前言:每一个Vape玩家对于“克莱鹏”都不陌生甚至相当一部分人的“入坑”设备就是“克莱鹏Mini”搭配“鹦鹉螺”。但是曾经的“克莱鹏Mini”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完美,很多人都反应做工稍显粗糙、电池盖松动、最高输出功率太低、510正极调节非常麻烦、芯片容易烧毁……等等这些问题,也让“克莱鹏Mini”被玩家戏称为“地摊儿鹏”。而在如今这个“温控”时代下,“克莱鹏Mini”由于没有“温控”功能这个“致命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很多玩家入坑,由于缺少了“克莱鹏Mini”这种小巧、便携、易用类型的主机,也非常的迷茫。在以前的调压时代,论坛里或者qq群中,一旦有新人问“新手入坑求推荐!”那么大家肯定会一致推荐“Mini鹏”。而如今“温控时代”又该怎样选择呢?在今天之前,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最靠谱的选择——“克莱鹏Mini+”温控50w主机!
其实笔者早在得到“克莱鹏Mini+”即将上市的消息之初,就对于这款主机充满了好奇心。“克莱鹏Mini+”中的“+”,肯定代表有着改进。官方的消息是芯片使用全新的温控50w“焦耳模式”芯片,不仅将最高输出功率提高到50w,而且还带有镍丝、钛丝双模式支持的温控模式。而且最大的亮点在于“自动、可调节焦耳双模式”。而这些功能到底是宣传上的噱头呢?还是切实可行、靠谱好用的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款克莱鹏出品的“克莱鹏Mini+”50w温控主机。
外观部分
------------------------------------------------------------------------------------------------------------------------------
“克莱鹏Mini+”的包装方式沿袭了“克莱鹏”的传统风格。包装的图案设计由原来的木纹改成了多种色彩搭配的风格。整体更具“活力”,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虽然笔者已经告别“年轻人”了,但是对于这种清新的包装设计也非常喜欢,原来的木纹虽然显得有品位,但是略感沉闷。通过侧面可以看到,“克莱鹏Mini+”共有5种颜色,笔者这次收到的是“橙色”版的。都说一个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克莱鹏Mini+”从包装的方式的变化上明显是成功的。那么让我们继续看,剩下的“一半”到底怎么样。
打开包装盒,里面的卡片、说明书一下“冒了出来”。熟悉“克莱鹏”的朋友应该知道,“克莱鹏”在产品所包含的附属内容中算是比较丰富的了,使用手册、用户VIP卡,小卡片、伸缩数据线,这些都是克莱鹏的标配。而且“克莱鹏Mini+”中最“标配”的配件,就是一盒“磁铁”。从“mini”到“T6”“T8”再到今天的“Mini+”,都能找到上述部件的身影。
“克莱鹏Mini+”包装背面的设计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把“Mini+”的主要优点全部罗列出来,更加便于消费者了解产品。只不过都是英文的,笔者大致做了下“汉化”。包装下方带有克莱鹏官网的二维码和正品验证。消费者购买后刮开涂层,扫描二维码即可验证真伪。
“克莱鹏Mini+”在配件上最大的改进,就是附送了一个“硅胶保护套”,这个设计还是很实用的。可以避免电池仓晃动、避免主机跌落造成外观上的损坏。“克莱鹏Mini+”搭配了“中英双语”版的用户手册,这一点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是最为实用的。
“克莱鹏Mini+”沿袭了“Mini”的整体造型风格。简单、大方。没有过多的修饰。最特别的是“烤漆工艺”让“Mini+”的外观变得非常漂亮,整体均匀、很有质感。“mini”logo旁边的“+”既是对过去的区别,又是对未来的期望。
“Mini+”外形尺寸和“Mini”一样出色!78.5mm的长度,37mm的宽度和33毫米的厚度,几乎达到了单“18650电池供电”主机的极限了。这说明克莱鹏在主机内部空间利用率上还是非常有经验的。
“Mini+”放在手掌中仅仅与“四指同宽”,手感非常不错。靓丽的颜色加上超小的体积,相信会受到很多女玩家的青睐。
“Mini+”的背面电池盖依然采用了“小孔阵列”式的设计,可以增大摩擦力,防止从手中滑落。图片中可以看到,对于“mini”的“后盖不严”的毛病,在“Mini+”上依然还是没有改进得非常完美,缝隙稍大。机身整体的质感和烤漆工艺还是非常不错的。边角圆润,漆面均匀,绝没有一丝马虎的地方。笔者在之前的厂家宣传中看到烤漆工艺后,还担心真机是否会显得很“贼”,不过拿到真机的这一刻,完全打消了笔者的顾虑。
“克莱鹏Mini+”的屏幕功能控制区还是沿袭了之前的设计。按钮和屏幕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不锈钢拉丝这种材质的圆形按键,也成为了“克莱鹏”“家族式”的设计。笔者之前还担心“按钮松动、异响”的老毛病被“Mini+”所继承,不过“Mini+”在按键处理上确实改进了。按钮安装紧密,不松动。晃动机身时按钮也无异响。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电池仓盖的缝隙还是稍微有些大了。
克莱鹏Mini+”这次搭配的“硅胶套”质感还是非常不错的,手感很好。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池盖松动”的问题。而且就像给“Mini+”穿了一件外衣一样,风格瞬间转变。
硅胶套对应按钮的部分还制作了按键功能标识,握感舒适。缺点也是有的,由于硅胶制作模具的关系,保护套上面会出现难看的“边线”。如果是强迫症玩家的话,可以用壁纸刀小心地休整一下。也希望厂家能够修改制模的方式,至少别在明显的地方出现这种边线。硅胶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笔者感觉安装和拆卸略显吃力。由于尺寸非常紧密,所以如果更换电池的话,拆装硅胶套也会成为一件“轻度体力活”。
细节部分
------------------------------------------------------------------------------------------------------------------------------
“克莱鹏Mini+”将传统的调节螺丝式的电极改为了弹簧自适应式的510供电正极。这一点改变确实令人感到非常的实用。因为传统的调节螺丝在每次更换雾化器的时候都需要重新调节,并且故障率高,容易短路和接触不良。“克莱鹏Mini+”改进为自适应的铜电极在易用性方面方便了许多。纯铜的正极更利于导电,更加稳定,适合温控的工作方式。
底部的泄压孔和USB充电接口的做工都非常整齐,连内部的漆面都好不含糊。当然,如果能把电池仓盖的缝隙再改进一下就完美了。
拆开电池盖,可以看到仓盖和机身之间对应着3组共4个磁铁,起到固定电池仓盖的作用。虽然稳固性比mini要改善了许多,但还是略显松动。
电池仓内的漆面也好不马虎,证明了“Mini+”确实是整体烤漆工艺。仓内的结构分布也很“传统”,芯片盖上的防伪标志,曾经也是玩家区分“mini”的方式之一。内部的“拉带”设计让取出电池更加的方便。不过笔者测试的这款主机,即使用力拉野无法将电池完全拉出。最后还是需要用手指来扣一下。这也说明了电池安装上还是比较牢固的。大家也可以通过调整底部的电池触点来调整电池固定的紧固程度。
防伪标志的字体,在去年年初还曾经作为大家区分真假“mini”的依据之一。
电池仓内部整体都非常不错,唯独正极触点上面的绝缘密封胶显得略为随意了。强迫症玩家看到这里应该很难受吧……幸亏笔者的强迫症早就被电子烟给治好了。还是建议厂家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将此处做得更加工整一些。
外观对比
------------------------------------------------------------------------------------------------------------------------------
既然说到“mini”,总要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笔者挑选了几款都以“mini”为定位的主机来和“Mini+”做对比,得出的结果也另笔者都感到十分惊讶。图中“Mini+”左侧的“Inspires”超mini盒子是笔者认为目前最小的盒子,结果“克莱鹏Mini+”竟然只比它高出一点,宽度和厚度方面都比“Inspires”要小!要知道,“Inspires”使用的是18350电池,功率只有30w,而“克莱鹏Mini+”不仅使用的是18650电池,最高功率50w,并且还带有温控,这样一对比,“Inspires”的小巧优势就不明显了。而且图中可以看出,“Mini+”是几款18650主机中最小、最薄的。甚至和350主机比,厚度方面也有很大优势!被命名为“mini+”确实名副其实。
“克莱鹏Mini+”和另外4款主机的侧面对比效果。厚度方面“Mini+”的成绩也是最好的。
实际使用测试
------------------------------------------------------------------------------------------------------------------------------
笔者主要针对“克莱鹏Mini+”的“钛丝温控”模式进行了体验。因为相比“镍丝”来说,“钛丝”更安全。而且笔者使用“钛丝”温控感觉和调压模式的口感非常相似,比镍丝模式更浓烈一些。所以使用“钛丝”也是以后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后的测试结果令笔者非常满意。“克莱鹏Mini+”的温控模式非常稳定。当你持续按住电源开关的时候,会听到雾化器始终在稳定地工作,没有顿挫感和脉冲感。这样说明了“Mini+”的温控模式非常的稳定。镍丝模式笔者通过了前几天的“北狼暴虐龙”进行了测试,烟雾量和其它温控盒子同数据下相当。并且工作表现同样非常的稳定。这一点非常好评。
“克莱鹏Mini+”芯片另笔者最感到满意的就是增加了“焦耳”模式。很多人都不清楚“焦耳”在电子烟主机上到底有什么含义和用处,其实“焦耳”模式不十分严肃的说,大家可以理解为温控下的“调功率”。只不过焦耳是时间和发热量的关系,比单纯的功率更加的准确。通过设置焦耳值的大小,就能控制温控丝升温的时间长短。对于温控口感类雾化器,可以设置低焦耳值,比如平时调压的13w、15w,那温控模式下可以设置为13J和15J。而对于温控大烟雾雾化器来说,需要高输出,给线圈快速升温,这时候就需要高的焦耳值。“克莱鹏Mini+”引入了更加准确的“焦耳”模式,会令温控体验更出色,更精准。而且芯片默认为自动调节焦耳模式,也就是说,当使用者安装上温控雾化器后,设定好初始阻值,芯片就会根据阻值的高低来自动调整到合适的输出,使用上非常方便。对于想笔者一样的,喜欢自己“折腾”“不折腾不舒服”的用户,“Mini+”还设置了手动调节模式,让使用者自己来调整焦耳输出。这一点笔者非常满意,几乎考虑到了所有人群。这比之前笔者介绍的一款高度集成,“大包大揽”却“能力不足”的芯片要好很多。既可以自动设置,简化了使用者的操作,又允许用户自行调节合适的参数,非常灵活。
总结部分
------------------------------------------------------------------------------------------------------------------------------
1、做工工艺:★★★★☆“克莱鹏Mini+”的做工无论是从整体漆面和材质上来看,还是细节部分来看都非常不错。相比之前的mini来说确实提高了不少。扣分的地方在于电池后盖缝隙略大,紧固程度略差,电池仓内部的绝缘胶不规范和硅胶套上面的边线明显。其余的都还是非常靠谱的。3、使用便捷性:★★★★★笔者对于“克莱鹏Mini+”的功能操作上非常满意。无需用户进行过多的操作,甚至都不需要先连按5次开关锁定,就能通过简单的3个按键组合来完成所有的模式切换和功能设定,非常方便。而且对于新手或者不喜欢麻烦的用户来说,全自动式的温控模式非常简便。满分。3、使用效果:★★★★★对于“克莱鹏Mini+”的实际使用效果来说,笔者非常满意。调压就不用多说了,50w的功率输出还是比较足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克莱鹏Mini+”的镍、钛双模式温控,和焦耳输出方式。非常稳定。防干烧模式实测也确实有效,使用干棉花的情况下,芯片会停止输出,提示“DRY COIL”。总体评分:95分!“克莱鹏Mini+”给笔者的印象非常好!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现过这类集众多亮点于一身的主机了。如果不是在细节处的稍微欠缺,那么“克莱鹏Mini+”绝对会成为“完美的”mini主机。
总结:“克莱鹏Mini+”拥有靓丽的外观、mini的身材,非常讨喜。而且多彩的设计能让玩家更加个性。温控的功能非常全面且稳定,最高50w的输出无论是调压还是温控都是有力的支援。再加上“出身”不错,质量售后都有保障,还是值得入手的。其实综合来看,“克莱鹏Mini+”的定价也不是很高,50w的输出加上靠谱的温控并且带有焦耳输出,已经非常具有性价比了。笔者认为近期内很难再有超越“克莱鹏Mini+”的靠谱的高性价比主机了。如果你是新手入坑,那么我强烈推荐你考虑“克莱鹏Mini+”,如果你是老玩家,那么不用我多说,尝试一下“Mini+”的温控,你就会觉得克莱鹏确实很有一套。定位:笔者认为,“克莱鹏Mini+”非常适合作为新手入坑使用。50w的输出几乎胜任日常的储油和成品大烟雾,简单的滴油50w也压力不大。镍、钛双模式全智能温控,更会让新手更好地体验温控的独特口感。而对于老玩家来说,如果考虑入手便携的全功能靠谱主机,那么选择“克莱鹏Mini+”绝对不会错。这是一款可以长期使用的日常主机,笔者十分推荐!最后,“克莱鹏”凭借着“Mini+”一改往日人们对于它的差评印象。最令笔者感到满意的就是它的芯片了。方便、实用、好用。相信“克莱鹏”在以后的时间里,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示人,为广大玩家带来更加靠谱,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因为“Mini+”已经说明了一切。感谢观看,再见!
附录部分
------------------------------------------------------------------------------------------------------------------------------
基本参数:主机尺寸:37mm*33mm*78.5mm输出功率:1w~50w输出电压:0.5V~7V输出电流:最高30A工作阻值:0.1Ω~3Ω/调压模式 0.1Ω~0.3Ω/镍丝温控模式 0.1Ω~0.8Ω/钛丝温控模式温度范围:100~300℃/300~600℉输入电压:3.4V~4.3V输入电流:13A能 效:95%
部分屏显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