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会稍嫌严肃,原因是我们接获了一则投诉:
基于电子烟行业本身已经备受风波,新势力选择侦查不公开,将该品牌的名子码起来。
一方面是给品牌方面子,其次,我们相信这只是少数的害群之马:
做品牌,感觉好像单纯是品牌方的活,但其实上至供应链、下到零售渠道等各个环节都有关系。
若是上头努力做品牌做形象,下面零售商乱成一团,那么,即便品牌方有再好的科研背景与技术核心都会被未成年压死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这件事的严重性不仅在于未成年使用,而是店员本身,包括她的朋友都有可能使用电子烟。
怎么说?
还记得美国电子烟JUUL是如何在校园流行起来的?本来,Juul也是学传统电子烟品牌的推广套路,在ins发发照片。
...结果,由于零售渠道的疏于管理,让未成年轻易在便利店买到Juul,这些年轻人除了在ins发照,还顺道“#juuling”了一番,瞬间成为青少年打卡的流行词汇。
虽然Juul在广告设置上有面相年轻人的嫌疑,不过侦查结果并没有落实该质疑。此外,新势力也认为同温层的影响远大过广告。
试想一下,你第一根卷烟是自己买的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