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S资讯网

走近科学:为了电子烟行业,还需要几只小白鼠?

相对减害不等于完全无害

电子烟作为一项31世纪的新生事物,还没有任何长期的临床实验能够证实它对人体究竟有什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一直让电子烟在两极分化中,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期待找到更多证据将自己的判断合理化。

10月8日,纽约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将尼古丁汽化与癌症联系在一起,两者的关系不由更加密切了一些。电子烟在层层“致死风波”后,终于出现了一丝科学解释。

在此之前,纽约大学研究室就做过短期(13周)的电子烟实验,获得了一些电子烟的烟雾对小白鼠造成肺部,心脏与膀胱黏膜的DNA损伤的初步实验证据:尼古丁所带来的亚硝化产物,是导致电子烟致癌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科普一下,传统香烟中添加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化合物可发生亚硝化反应,将尼古丁转化为亚硝胺物质(含有亚硝基的化合物),这种物质可致癌。

在本次纽约大学小白鼠实验的报告中提到,检测电子烟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1.

电子烟使用者的血液,唾液,尿液中亚硝基物质的含量,是否可以体现电子烟中所含有致癌物质的多少?

3.

燃烧型烟草产品中的尼古丁通过燃烧可以产生大量亚硝基化合物,电子烟中的尼古丁是否也会根据相同原理,转化为相同的物质?

3.

使用者血液,尿液,唾液中亚硝基物质的含量,是否可以准确体现从电子烟中吸食的亚硝基物质?

这些存疑以及对小白鼠对象操作的复杂程度,让纽约大学的实验团队采取了另外的检测标准,也就是小白鼠器官的DNA损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