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电子烟的各种管理政策不断出炉,特别是12月份,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电子烟市场的极大震动。
新年之初,艾媒咨询最新发布了《2021年中国电子烟发展水平研究报告》,揭示了未来电子烟市场的发展趋势,预计2023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将达到2952.7亿元。不过,由于电子烟的特殊性,未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成为电子烟企业的必然选择。
火爆一时的电子烟,真的要在各种严管之下“凉凉”吗?
“云里雾里”的电子烟,监管不断“加码”
从2016年以来,全球电子烟火爆一时。市场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电子烟零售规模将达到867亿美元。中国电子烟渗透率也从2013年的0.1%提升至2021年的2.2%,预计2023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将达到2952.7亿元。
但就电子烟行业来说,本身的发展有点“云里雾里”,电子烟行业的规范性程度并不高。
首当其冲的,是电子烟对于健康方面的影响。电子烟兴起之初,一个听起来似乎合理的“理论”就是:帮助戒烟。但实际上电子烟只是一种能够蒸发含尼古丁溶液的装置,市面上见到最多的是雾化型电子烟。电子烟不仅不能戒烟,内含有4大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控烟文章,明确了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健康和发育会造成影响。数据显示,2020-2021年,我国核心期刊共收录关键词为“电子烟”的文献49篇。其中实验研究类文献篇目最多,达21篇,其次是理论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分别为13篇和9篇。尽管研究主题有所不同,但研究结论普遍认为,尽管使用电子烟仍对健康有害,但相对于直接使用卷烟而言,危害有所减小。
有鉴于此,电子烟对于未成年人的诱惑,令人担心。2019年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公告明确要求不可以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应该劝阻和制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同时禁止网上发布有关电子烟广告以及售卖电子烟。
2021年是国内电子烟规范性条例或标准出台最为频繁的一年。在政策方面,国家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电子烟》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多项电子烟管理新规。《关于修改 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及,“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这引发了社会关注。12月1日,全国标准公共信息平台上显示,《电子烟》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拟在发布后3-5个月正式实施。
此外,在电子烟行业规范方面,2021年9月28日,中国电子烟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正式发布了《雾化电子烟装置通用技术规范》和《电子雾化液安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电子烟质量把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牌照制”或成下一个监管手段
艾媒咨询师认为,电子烟相关政策和相关强制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使得中国电子烟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
在上述规范性政策中,如何管理电子烟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可以见到多样化的解读声音。中山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数据管理中心主任钟国平就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表示,电子烟与传统烟草不同,监管方式应当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