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S资讯网

电子烟有害?四大理论逐一解释,内含伦敦大学研究报告

驳斥四大电子烟有害的观点,快快分享给没有入坑的朋友。 观点一:电子烟的烟油含有大量丙二醇,它能让电子烟产生吞云吐雾的效果。 但它会刺激呼吸道,进而引发一些急性症状,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比传统烟还要高。 蒸汽党观点:这是个莫名其妙的论断,从事实到最后的结论都莫名其妙。 烟油里面的成分主要是三类:丙二醇和丙三醇按不同配比的溶剂,占90%以上;尼古丁。 比例最高是类JUUL一样的运用了尼古丁盐技术的烟油,占到5%。 大部分小于3%甚至不含尼古丁;香料。 香料部分占到了大概5%或更小。 其中丙二醇和丙三醇溶剂部分占比最大,也最清晰。 两者都是在各国(包括美国的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尼古丁本身是剧毒成瘾物质,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是都是耍流氓。 电子烟里面所含的尼古丁最终雾化被吸入的量,即使在像JUUL一样尼古丁含量达到5%的产品,也远远低于传统烟草。 香料部分占比很小,合规的公司使用的香料都要来自FEMA的GRAS(GenerallyRegaRDASSAFE),而且不要忘记,所有的传统烟草一样需要添加香料。 文章里面的结论所“可能比传统烟还要高”毫无证据。 传统烟草经燃烧后产生几千种成分,其中无数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几百种被证明致癌。 电子烟的成分简单,而且最重要是的,因为是低温蒸发不是高温燃烧,在VAPOR“雾气”里面的成分远远简单。 第一点首先是事实毫无根据,而且可笑的是文章归咎到“丙二醇”,丙二醇雾化之后还是丙二醇,一种食品添加剂。 其次和香烟对比的结论更加荒谬莫名,逻辑混乱。 图:好莱坞演员:凯瑟琳·海格尔观点二:事实上,电子烟也会产生“二手烟”,这个“二手烟”不但会释放出危害身体的可吸入的超细颗粒物、尼古丁而且还有致癌物质。 蒸汽党观点:第二部分“二手烟”的问题更加可笑,理由参见上面反驳低一点的部分。 其他成分,包括尼古丁,在雾化出来的“雾气”里面已经很少,对旁边的人影响更加微乎其微。 虽然如此,社交礼仪考虑不推荐在公众场合使用电子烟尤其是大烟雾的电子烟,对其他人非常不礼貌。 观点三:由于监管还不完善,导致很多制造商会在烟油中加入化学物质以提高电子烟口感。 像丙烯醛、二甘醇这种毒性小的,能让肺、肾脏发炎;有些甚至还会添加亚硝胺这种致癌物。 蒸汽党观点:同样是逻辑混乱的结论,也是他们的惯用手段。 指责电子烟常用论据不外乎下面两个:不法商家会添加除了我上面描述的四种成分之外的有毒有害的其他物质;拿电子烟有时出现的爆炸新闻说事;这个两个理由的逻辑都不成立。 奶粉也有商家乱加有害低劣成分,手机爆炸的新闻更加多。 但是没有人会说奶粉有毒,手机不好。 大家会说三鹿有毒,三星爆炸。 品类和品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逻辑堪忧。 你不能说有个别商家会乱来就说整个品类不好,应该取缔那些不法的商家。 电子烟,奶粉,手机:品类。 某电子烟商家,三鹿,三星:厂商。 这个逻辑小学生都懂。 图:美国小天后林赛罗韩观点四:吸烟之所以上瘾,是因为香烟中含有尼古丁。 可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比香烟还高,让你更难戒掉烟瘾,而且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蒸汽党观点:这个在第一点也有说了。 世面上的电子烟含量最高的就是以PAXLABS为首采用了尼古丁盐技术含5%的烟油了。 但是即使是5%的烟油,最终雾化到人体吸入的含量也比真烟少。 第二,尼古丁在剂量可控的范围内是不致癌的成瘾物质,即使是真烟里面的尼古丁也不是致癌物而是成瘾成分。 而且,而且,而且,国外的讨论包括政府层次(英国)和很多公司都在研究怎么提高电子烟的尼古丁吸入效率,让烟民通过电子烟吸入和真烟接近的尼古丁,从而使得烟民更容易替代真烟。 如果能做到,是好事而且有技术难度。 原文反而拿着个首先是不实的理由,得出一个搞笑的结论。 图:李奥纳多认为电子烟有害的四个论点和结论都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关于电子烟的安全性问题权威的研究报告可以看由PublicHealthEngland(英国公共卫生署)主导发布,AnnMcNeill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PeterHajek教授(伦敦大学)为主完成的为英国尼古丁控制政策制定提供帮助的研究报告。 这个报告的几个结论简单归纳如下:1.Theconstituentsofcigarettesmokethatharmhealth–includingcarcinogens–areeitherabsentine-cigarettevapouror,ifpresent,theyaremostlyatlevelsmuchbelow5%ofsmokingdoses(mostlybelow1%andfarbelowsafetylimitsforoccupationalexposure)3.Themainchemicalspresentine-cigarettesonlyhavenotbeenassociatedwithanyseriousrisk3.Weconcludedthatthesenewstudiesdonotinfactdemonstratesubstantialnewrisksandthatthepreviouses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