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S资讯网

【开脑洞】取经种草心理学,打造“丧烟”新潮流

近年,以“丧文化 ”为情感依托的丧茶通过强烈情绪冲击和不断地种草而大火了一把。俗话说“茶烟酒不分家”,既然“丧茶”能火一把,我们能不能通过洞察消费者情绪,取经种草心理学打造一款有情感寄托的“丧烟”呢?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种草”和“丧文化”。

“种草”最早流行于各类美妆论坛与社区,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大量扩散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在“种草与拔草”之间转化,而且很多都是无意识的。

种草心理学就是研究种草背后消费者的情绪与心理,了解消费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被种草的。种草很多时候种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情绪”,利用情绪营销产生认同感达到目的。

同时,网络上一直有一股“丧文化”风潮,"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丧茶正是在这种“丧文化”上大做文章,放大“丧情绪”而引来关注。

种草与丧文化的关联

首先,种草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种草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模仿,人们总是倾向于模仿具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更好时尚品位的人。生活中的模仿处处可见,当消费者认可他人的消费行为并对此产生羡慕和向往时,便会产生仿效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而模仿者也能在仿效的过程中获得愉悦,营造出一种“买了这个我就跟你一样”的美好幻象。“丧茶”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在引爆初期就找自带流量的网红进行宣传,引发大众打卡模仿。

其次,种草种的是一种“情感和情绪”。人们被“种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接收一种另类广告的过程。种草广告对人真正的影响,就在于“情感调节”。即把产品和欢乐、愉快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为观众创造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把从这些画面中获取的正面情绪转移到广告的产品上,最终心甘情愿为产品买单。

成功种草需要引燃人们的情绪点,好看好听好玩,强感染力,高情感饱和度,能够触发人们的情绪点,自带一万个非买不可的理由。而我们要打造的“丧烟”正好相反,是想通过传输负能量爆棚的“小确丧”为消费者打造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谁都有心情低落的时 候,这个时候正好有款“懂你”的香烟触发情绪点,不想来一支?

包装“丧烟”,撩拨消费者的心

抽烟的人本身对烟就有一种情感寄托,如今,我们需要再将这种感情再具体到“丧”,撩拨消费者的情绪。所谓的“丧”就是在各种生活的压力下衍生出的一种情绪,而将这种“丧”摆在大众眼前,直视、面对,是一种自我的宣泄,同时也是千篇一律的日常中的一种个性延伸。我们要想将“丧情绪”融入到烟里就需要对“丧烟”进行各方面包装。

首先,外包装上一定是灰黑色系的,在遵守卷烟标识规定的基础上奉上“丧意满满”的情绪感。当人们越来越关注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时,我们要注重“丧烟”所传输的内容,烟嘴是和烟包匹配的深色系,主张每天来支“小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