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正沦为一门需要等待的生意,尽管政策已经“落地”。
12月2日下午,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同时结合11月26日《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的公告以及11月30日强制性电子烟国标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野蛮、无序发展的国内电子烟行业很快即将进入到新纪元。
相关新近出台的规定中,新增的“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等,都意味着此前较长时间的电子烟行业监管“空窗期”的结束。
有业内人士,将其视之为电子烟的“名分”和监管政策终于“靴子落地”,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身份合法化”。
这背后,经销商、企业、代工厂都对政策的落地抱有相同的看法:利好电子烟行业。
但同时,新政中“从生产、批发到零售等环节,都要取得许可证”的诸多细则,也让从业者对准入制度、税收、渠道等等倍感焦虑。
经销商 徘徊在等待与放弃之间
安徽合肥,一位电子烟经营者李庆在十月份关闭了旗下的三家店面。“剩下两家我也不在乎了,反正不赔不赚,就先放在那。”
李庆关店的原因在于,“今年年初,电子烟的经销商一下冒出来很多”,他形容合肥的某些商业地段挤满了电子烟专卖店,“活像一条电子烟街。”
李庆觉得,电子烟制造企业应该为混乱的、遍布街道的电子烟店负责。“没人考虑一条街或商场的客流饱和,实体电子烟店的生意因此变得很难做。”
李庆去年进入电子烟行业的时候,合肥市中心的商场、写字楼还对电子烟项目有些疑惑,当时李庆还需要“跑好几个部门,跟很多人介绍电子烟”。“当时政策对电子烟也是摇摆不定,敢尝试的这门生意的人也少,那时候一个月投入1万,至少赚2万。”
现在,他不想把赚来的钱完全投入到电子烟的经营中,他另谋划别的生意,“电子烟这个行当需要等一等了,现在有点疯狂,未来肯定会洗牌。”
和李庆的“等等”不同,河南郑州的马萧正计划全身而退。
今年年初拿下某电子烟品牌代理的马萧,上个月放弃代理身份,除了保留一条微商渠道清理库存外,已全面退出了实体电子烟圈。
政策的反复变化让他对电子烟行业“缺乏安全感”,他将另外的矛头指向电子烟企业:“企业有点说话不算数,比如答应给店铺拉新试用烟弹,最后变成我们自己付费,还有很多小细节,让我很失望。”
现在,马萧的仓库里“堆满了库存”,而这次“电子烟参照卷烟有关规定”,让他觉得更加不安:“实体店很可能被定义成无证经营,微商渠道估计会被取消,我还怎么干?”
“你见过在微信上正大光明卖卷烟的么?电子烟这么卖迟早非法。”他说。